哪个民族不吃猪肉的(哪个民族不吃猪肉)

关注 金鼎学社 公众号,免费领取赚钱项目,添加客服微信:qiniu1001  备注:领取项目

今天咱们就聊聊中国人吃猪肉的历史。

话说古代在苏轼之前很多人嫌脏基本是不吃猪肉的。

中国人很早就驯化了猪,猪一直是中国人重要的肉食来源。在一些石器时代的遗址当中,可以看到用猪的下颚骨陪葬的现象,这是猪被当作了财富的象征。汉字的写法里也有体现,比如我们都知道的“家”这个字,宝盖头下一个豕,豕的本义就是猪。屋顶下有头猪,才是家。

为什么是养猪而不是养牛羊呢?

因为养猪和养牛养羊差别还是蛮大的。

比如,牛羊长途迁徙的能力比较强,人可以赶着它走很远的路;但赶着猪长途迁徙,虽然其实二师兄运动能力挺强的,但耗费的心力就大多了。再比如牛羊吃草,猪是杂食性动物;牛羊不但提供肉食,还产奶,人吃猪肉,但不喝猪奶。这些都是养猪和养牛养羊的差别。但是最重要的差别是,猪不和农业争地。养牛羊,需要留出大片土地,不种庄稼只长草,猪就不需要。

哪个民族不吃猪肉的(哪个民族不吃猪肉)

春夏交季,哈萨克牧民赶着牛羊,从“冬窝子”向夏季牧场大迁徙

于是这种差异带来一个结果:

游牧区,像北方草原上,本来就种不了庄稼,那就只能养牛羊,很少养猪;

农耕区,尤其是人口压力已经很大、所有耕地都要被充分利用起来的地方,你看那的人但食谱,牛羊肉就很少了。当然,也会养牛,但主要不是作为食物来源,而是劳动工具;可以养一些山羊,但是绵羊就很难养了,因为山羊的食谱还杂一些,绵羊基本就吃青草。

所以农耕区主要就养猪。

了解了这么一个基本情况,再回头看中国古代史:先秦以至于秦汉,中原地区农业为主,但是人口压力不是那么大,也还可以腾出不少土地来放牧牛羊。所以,春秋战国的时候,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,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狗、猪,这是六畜。这里面,马主要不是用来吃的,后面五种,都是常见的肉食来源。当然,前面也说了,牛羊不是特别适合农业区,相对少,所以也被认为是更高级的食物,猪、狗、鸡更加普及。

但是猪也不算低级。

按照周礼,天子吃饭用九鼎,每只鼎里摆不同的食物,其中好几种都是猪肉制品。然后,最低级的贵族,所谓士人,还是吃猪肉。或者说,就靠还能吃上猪肉,维持肉食者的身份。

大概说就是,猪肉是各个阶层都吃的,不算高贵,但也不很低级。

《论语》里有一个比较有名也有趣的例子,“阳货归孔子豚”。鲁国的权臣阳货,想让孔子来拜见自己,孔子不去,阳货就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小猪。因为地位高的人给地位低的送礼,地位低的人必须要回拜答谢,他就用这种方法逼孔子来见自己。

哪个民族不吃猪肉的(哪个民族不吃猪肉)

鸿门宴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里也有个名场面,鸿门宴樊哙闯进宴席,项羽丢了个“生彘肩”给他,“生彘肩”就是一只完整的猪前腿。

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了,所以,晋武帝吃猪肉,是不会被看作什么特别行为的。实际上,在后来的乱世里,猪肉的地位还尊贵过。东晋的第一个皇帝,晋元帝司马睿,刚到南京的时候,天下大乱,特别穷,弄到一头猪都不容易,猪脖子后面那块肉,被认为特别美味,所以一般人都觉得自己不配吃,就拿去献给司马睿。所以这块肉就得了一块特别的名字,叫“禁脔”。脔就是肉的意思,禁脔就是皇家特供的肉,一般人不得染指。这事后来还成了哏,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里就讲,当时皇帝看中了谢安的孙子谢混,要招他当女婿。这时另外有个人也想招谢混当女婿,于是就有知情人士就出来拦住了:“卿莫近禁脔。”皇帝看中的女婿,你离远点。

既然吃猪肉的历史这么悠久,那“苏轼之前很多人嫌脏基本不吃猪肉”这个说法是不是就没有依据?也不是。

宋朝时猪肉身价确实跌得比较严重。

当然转折点其实还是在魏晋南北朝,也就是《世说新语》关联的这个时代。因为当时气候变冷,北方游牧民族南下,形成了一种南北对峙的局面。北方的游牧民族更爱吃牛羊肉,而由于残酷的战乱,人口剧减,大量农田被荒抛,放牧牛羊的条件,也完全具备,所以羊肉的普及程度,大大超过之前。而我们也知道,南北对峙的最终结果,胜出的是大量吃羊肉的北方。

所以唐朝,吃羊肉就非常普及,有很多生动的故事细节,这里来不及细说。就说一个,有人做过一个统计,《太平广记》里写到唐朝人吃肉,其中吃羊肉47次,猪肉12次,牛肉5次,驴肉4次,狗肉1次,羊肉的流行程度,明显是超过猪肉了。但唐朝猪肉的地位也不见得低,有这样一条记录:朝廷给的待遇,亲王以下至二品官,每月发你二十只羊,猪肉六十斤。三品官至五品官,只供羊肉而没有猪肉。发猪肉,反而是亲王和高官才有的待遇。

猪肉地位真正下降,反而就是在苏东坡生活的北宋北宋吃猪肉的量,还是不少的,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讲,北宋汴京,从外地运进的活猪,大多从南薰门入城,号称“每日至晚,每群万数”。这个数字不能较真,知道反正很多就行了。

但是,皇上家不太爱吃猪肉。有一条宋神宗时候的记录,御厨一年要用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,但猪肉只有四千一百三十斤。

我们知道,上行下效,皇上家不爱吃,于是权贵们就不爱吃,于是有点钱的人家,也觉得吃猪肉不怎么有品位。苏东坡《猪肉颂》说什么: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”背后是这么个背景。当然,文人说话肯定是夸张的,猪肉再便宜,也不可能价格低得和泥土一样,大宋人民没这么幸福。

这是北宋。到了南宋,达官显贵要吃口羊肉,其实就不那么容易了,因为南方的气候环境,不太适合养羊。宋高宗逃到南方,皇宫每天杀一只羊,意思一下而已。

再后来,猪肉卷土重来,其实也是注定的。因为人口不断增长,人口一多,就要把所有可以农耕的土地都变成农田,也就没有什么地方养牛羊了,但养猪还是可以的。

延伸一个问题,为什么欧洲人餐桌上肉食比重大呢?为什么中世纪欧洲经济总体上还不如当时的中国,但那时候欧洲人餐桌上的肉都比中国人多呢?其实就是因为欧洲人少耕地多,大片土地可以留出来做牧场。欧洲的总面积比中国略大,可以说是差不多大,但耕地面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。

我刚搜了一下,2022年,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,目前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.18亿亩,欧洲呢?大概是接近45亿亩。今天去欧洲玩,仍然可以看见大片的可耕地并没有种上庄稼,长的都是牧草。要换传统的中国人,是绝对舍不得把土地这么用的。

好,回来还说中国的事。

刚刚说,到南宋,猪肉开始卷土重来,明朝的时候,吃猪肉的流行程度,就远超羊肉了。明武宗正德皇帝,曾经抽风,说皇帝姓朱禁止民间杀猪,但是根本禁不了,因为整个儿环境就找不到猪肉的替代了。不吃猪肉就没肉吃了。

当然,吃猪肉流行,和吃猪肉这事儿有品位,这是两回事。到了清朝,吃猪肉的格调才提升了。注意,满族入关之前就不是游牧民族,而是半耕半牧,就喜欢养猪,而且很多宗教仪式,都要杀猪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紫禁城里面,本来该是皇后住的地方,坤宁宫,每天早晚都要杀两头猪。祭祀完了,猪肉要分给大家吃掉。在这个神圣的时刻,大家一起吃猪肉。于是,吃猪肉,尤其是满族爱吃的清水煮白肉,格调就起来了。

哪个民族不吃猪肉的(哪个民族不吃猪肉)

满族爱吃的清水煮白肉

清朝有个人的记录特别好玩,说猪肉,过去人都说吃了是有害的,可是现在大家都吃肉,吃了后长得胖胖的,子孙后代多多的,没见有害啊。所谓“内滋外腴,子孙繁衍,未见为害”。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里,把猪肉比作“广大教主”,因为猪肉是应用最广的,也算很生动形象了。

所以我们看,一种食物的地位升降,背后既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,也有社会心态的变化。



游戏试玩赚钱,添加客服微信:709425133  备注:游戏试玩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709425133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00113.com/40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