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庆帝算明君吗,嘉庆帝是明君还是昏君?

关注 金鼎学社 公众号,免费领取赚钱项目,添加客服微信:qiniu1001  备注:领取项目

因为嘉庆帝的施政理念过于保守,毫无创新可言;魄力不够,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措施。近代以来,部分清史学者认为,清代的衰落始于乾隆晚期。乍一看,这样说似乎没错。但其实大大不然。为什么?因为你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向前代,而丝毫不让后人担责。譬如,众所周知,康熙帝晚年倦政,加之九子夺嫡,朝堂之上斗争激烈、各地贪腐屡禁不止、国库亏空所在皆是。在这种情况下,雍正帝上台后大力推行各项新政,包括“摊丁入亩”、“耗羡归公”、“官绅一体纳粮”等政策,消弭内部党争、刷新吏治、改革体制,这样一番大动作下来,整个朝廷又生机勃勃。

其实,在嘉庆帝亲政之后,他所面临的局面跟雍正帝上台后形势差不多。唯一不同的就是西南地区有白莲教起义;对外贸易方面,鸦片进口持续增长,但也远远没有达到道光帝当政时的那种水平。

而且,即使就白莲教起义本身来看,自从1798年(乾隆帝88岁,仍在幕后遥控),教首王聪儿、姚之富牺牲后,起义已经逐步转入低谷。

1799年,乾隆帝驾崩,嘉庆帝掌握实权。

客观的说,他老爹在军事方面还是给他留了一笔不错的“遗产”——明亮、勒保、额勒登保、德楞泰等悍将仍在,别小看这些人——话说这些人可都是当年跟着福康安、海兰察翻越喜马拉雅山打过尼泊尔,后来又剿灭过凶悍无比的云、贵、湘西苗民起义军的人,还是有两下子的。比如,1800年的江油马蹄岗之战,这一战关系到白莲教起义军的生死存亡!教军方面,最凶悍的将领冉天元指挥起义军在马蹄岗群山之间设伏,专等清军进套!

果不其然,德楞泰带着精锐清军(满蒙八旗)一头钻进来!结果被冉天元指挥教军四面围攻!危急之时,德楞泰身边只有几十名亲兵跟随,其余的人马都被起义军打散了、各自为战,结果“德楞泰下马据山巅,殊死战”,最终亲自冲锋,生擒冉天元,转败为胜,轰动一时!

在经济方面,乾隆给他儿子留的底子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厚的。乾隆帝退位时,国库存银还有近7000万两。虽然镇压白莲教起义,军费达上亿两,但每年的税收稳定,国库还是有盈余,至嘉庆九年起义平定之时,国库存银为1946万两。到嘉庆二十五年,国库存银再次跨过3000万两大关。实话实说,乾隆给他留的底子其实并不算差。相比而言,康熙雍正留的底子不一定就比这个好。

为什么说嘉庆帝是一个庸君呢(非昏君),主要原因就一条——嘉庆帝自始至终都没有对他爹留下来的制度,包括经济、漕运、军备、外交、吏治等任何一个方面,做出过任何实质性的变革,而是看着这栋大厦日渐腐朽。比如,漕运问题。乾隆末年,漕运已经出现了问题,至嘉庆年间问题加重。

自宋代开始,漕运已经逐步成为“南粮北运”的重要手段。这种趋势在元明清三代逐步加强。但是,漕运涉及到中间转运的各个省份和众多关卡,一船粮食从江南地区最后到达目的地北京通州,这中间涉及诸环节弊端丛生。而且,整个漕务机构臃肿,人浮于事,效率低下,致使国家受损,人民受累;不仅如此,漕运的运转还严重影响对黄河的治理,沿途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南北商业贸易的发展,嘉庆时的漕运已经病入膏肓,亟待改革。

改革的办法其实很简单——直接把漕运改为海运就可以了。这样一来,中间的环节少了,运输费用也大幅降低了,沿途劳民伤财的事也没有了,一举多得!多好!可就是这么个事,嘉庆帝迟迟无法决断。一直拖着,拖到他儿子道光帝上台,才决定把漕运转为海运。

由此可见,嘉庆帝的保守和决断力之差劲。再比如,外交方面。自乾隆晚期以来,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近代。乾隆晚年,1792年,英国大使马嘎尔尼率200多人的代表团访华,提出贸易要求。

虽然乾隆没有答应,但好歹还是给英国国王回了书信,并热情款待了英国使团。

而且,顺、康、雍、乾四代君主,就其个人而言,都非常喜欢西欧的技艺。

比如顺治帝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执掌钦天监;康熙帝本人酷爱学习西方自然科学,身边的白晋、张诚等法国传教士极多,多次与法王路易十四书信往来;雍正帝热带西方油画,宫中有多张雍正油画像,而且雍正帝还不止一次派员出使俄国(雍正六年、八年两次派大臣出使俄国,至莫斯科)。

乾隆帝更加不用说,极其喜爱西洋枪械、时钟、建筑。圆明园大水法就是乾隆帝亲自命西洋传教士设计、建造的、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。

但是,到了嘉庆帝这里。嘉庆本人极其厌恶西洋人。

这直接导致了清宫中的西洋传教士数量急剧减少。从乾隆年间的上百人下降到嘉庆年间的个位数,至嘉庆中期以后,清宫中已经没有西洋传教士了。

1816年,英国再次派出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访问中国。7月,英国使团到达了天津。

但是,最终因为阿美士德拒绝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大礼,被驱逐回国——话说,当年他爹乾隆也没这么倔,单膝下跪得了呗。

随后,嘉庆帝又给英使团带去了最后的谕旨:

一,英王输诚向化,笃于恭顺,皇帝深为愉悦;二,使臣无礼,是以遣回;三、中英两国相隔遥远,遣使远涉,良非易事,以后不必再遣使来。

咋说呢?嘉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旧派。乾隆离开了以后给他留下了一堆烂摊子,乾隆给他留下了一个和珅杀了,得了几个亿银子补充国库,但是和珅卖官贪污留下的隐患呢?乾隆大肆花费留下的窟窿呢?乾隆时期农民开始民不聊生,白莲教兴起引起的叛乱呢?乾隆年间逐渐锐化的满汉矛盾呢?

嘉庆一个都没有解决,白莲教是解决了,但是让国库的窟窿更大,各地的灾害没有能力镇压,各种贪官杀之不尽,乾隆留下的窟窿,嘉庆一个都没有彻底解决,只能够看着形势慢慢变烂,直到滑下深渊。

然后在嘉庆后面的道光皇帝,鸦片战争开始,满清就开始滑落深渊。

满清的衰落,是从乾隆中后期和珅敛财卖官,官场开始贪污,白莲教兴起开始的,嘉庆就站在乾隆的屁股后面,拼命想要把乾隆的烂摊子收拾起来,但是他一个都收拾不了,只能够勉强维持住一个能看的样子。

然后从道光皇帝开始,鸦片战争爆发,各地民不聊生,满清正式进入了末期。

然后各个列强给满清贷款给钱,收关税海税高利贷保护费,活生生又帮满清续了几十年的寿命。乾隆离开了以后给他留下了一堆烂摊子,乾隆给他留下了一个和珅杀了,得了几个亿银子补充国库,但是和珅卖官贪污留下的隐患呢?乾隆大肆花费留下的窟窿呢?乾隆时期农民开始民不聊生,白莲教兴起引起的叛乱呢?乾隆年间逐渐锐化的满汉矛盾呢?

嘉庆一个都没有解决,白莲教是解决了,但是让国库的窟窿更大,各地的灾害没有能力镇压,各种贪官杀之不尽,乾隆留下的窟窿,嘉庆一个都没有彻底解决,只能够看着形势慢慢变烂,直到滑下深渊。

然后在嘉庆后面的道光皇帝,鸦片战争开始,满清就开始滑落深渊。

满清的衰落,是从乾隆中后期和珅敛财卖官,官场开始贪污,白莲教兴起开始的,嘉庆就站在乾隆的屁股后面,拼命想要把乾隆的烂摊子收拾起来,但是他一个都收拾不了,只能够勉强维持住一个能看的样子。

然后从道光皇帝开始,鸦片战争爆发,各地民不聊生,满清正式进入了末期。然后各个列强给满清贷款给钱,收关税海税高利贷保护费,活生生又帮满清续了几十年的寿命.在乾隆皇帝统治后期,大清帝国走上了文治武功的巅峰。

乾隆以“天下共主”的身份,牢牢掌控着这个1453万平方公里之遥的多元复合帝国。在中原,他是皇帝,依靠庞大的官僚群体和儒家价值观治理内地十八行省。在东北,他是满族族长,将此“龙兴之地”作为旗人的自留地,推行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。在蒙古草原,他是大可汗,依托游牧民族特有的社会秩序和藏传佛教主导下的精神秩序,统治蒙古诸部族。

青藏高原,他是“文殊菩萨大皇帝”,给予西藏“政教合一”的高度自治权,并通过驻藏大臣对达赖、班禅等大小活佛进行监督和仲裁。在西域,他是征服者,通过派遣驻军、设置将军和依靠当地“伯克”共同治理的方式,对维吾尔、哈萨克等民族施行强有力的统治。在帝国的外围,环绕着朝鲜、缅甸、越南、尼泊尔、琉球等藩属国,共同捍卫大清的“共主”地位。

20多年后的嘉庆十八年(公元1813年),当嘉庆皇帝回顾“癸酉宫变”后的帝国,看到的却是一幅岌岌可危的景况。帝国的核心地区——中原已危机四伏,民生问题、土地问题、腐败问题、怠政问题、信仰问题、军备问题、财政问题、金融问题等矛盾问题交织并行、日甚一日,让帝国一步步滑向不可测的深渊。

为了挽救帝国于危亡,嘉庆皇帝爱新觉罗·颙琰迅速行动起来。

“癸酉宫变”后的5天内,嘉庆帝先后开革了6名大学士中的3位、12名尚书中的3位,斥退1位亲王,半年后又将1位亲王夺爵论罪。

九月十七日,发动“癸酉宫变”的林清被捕当天,嘉庆帝撰写颁布了《遇变罪己诏》;九月二十四日,撰写颁布《酌减令节礼仪谕》;九月二十七日,撰写颁布《尽心竭力仰报天恩谕》;十月三日,撰写颁布《报天恩、肃吏治、修武备谕》;十二月二十四日,撰写颁布《致变之源说》、《原教》、《行实证论》,一场轰轰烈烈的整肃行动就此全面展开。

这场整肃行动,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:在吏治方面,大力纠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提拔任用清正廉洁、雷厉风行的能吏,革除滥竽充数、腐化堕落的庸员;在财政方面,清查各地财政亏空,推行裁兵节饷,整饬漕运和河道贪腐乱象;在社会风气方面,痛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,以身作则提倡勤俭节约,打击铺张浪费;在信仰方面,进一步用严刑峻法打压各类邪教组织的嚣张气焰,杀一儆百、拨乱反正。

平心而论,嘉庆皇帝的整肃,调门虽高,但落子很稳,把重点放在打击官僚队伍贪腐问题上,避开了最棘手的民生、土地、旗人和军队问题。

从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看,打击腐败最容易得到朝野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,阻力小、见效快,可操作性强。同时,整顿吏治也是大势所趋,因为倘若没有一支令行禁止、执行力强的官僚队伍,什么样的好政策、好规矩都推不下去。

整肃行动历时两年。两年后的嘉庆二十年(公元1815年)六月十四日,嘉庆皇帝再颁御制《勤政爱民说》。

这封诏书中,皇帝痛斥官员们“为政全无实心,爱民并无实惠”,“此等具臣,即尧舜禹汤武遇之,亦难图治,况中材之主乎”?

把皇帝的话翻译成白话文:即便尧、舜、禹、汤和周武王等上古贤帝复生,遇到你们这班混账大臣也毫无办法,何况我爱新觉罗·颙琰这样一个中等水平的皇帝呢?

这道诏书,标志着整肃行动以失败告终,嘉庆皇帝在把自己贬低为“中材之主”的同时,对尸位素餐的满朝文武也彻底绝望了。

皇帝怎能不绝望?两年来,他在台上说得“舌弊唇焦”,几乎要潸然泪下。台下的文武百官个个捶胸顿足,誓言要认真学习领会皇帝讲话精神,不打半点折扣地贯彻落实指示要求,坚决扭转生活作风,彻底转变工作作风。

做完了一系列义正言辞的政治性表态,大小官员们确实收敛了好些日子。然而,当他们发现朝廷惩治腐败、打击怠政雷声大、雨点小,迟迟未出台更多有效举措后,“贪、懒、松、软”等陋习迅速死灰复燃。

接下来,官场上种种怪像层出不穷:一个庸官被查办,下一位被举荐提拔的仍然是庸官,连新任职高层领导干部中也有年过七旬、无法胜任本职岗位的“水货”;皇帝刚刚严旨责问六部衙门办事拖拉,接下来各衙门居然连续5天不上奏折,美其名曰陛下圣明、天下无事;皇帝下令各道、府、州、县甄别官吏,裁汰老弱病残,却因为干活越多、犯错越多,搞成了对老实人、实干者的逆淘汰……

这些乱象的背后,存在种种客观原因。但不可否认,嘉庆帝本身应负有重要领导责任。面对满朝庸庸碌碌不作为的官员,他苦口婆心批评教育,希冀官僚们良心发现、悔过自新,却没有严格执行配套的奖惩措施;对于漕运、河道等腐败“重灾区”和“硬骨头”,他没有揪住不放、一查到底,而是高高举起、轻轻放下;对于朝廷内外“塌方式”腐败,他没有重拳出击,把老虎、苍蝇一网打尽,而是以惩治“首恶”为主,其余人等予以思想教育了事;对于违反政策原则的人和事,如果牵涉面广、矛盾问题多、惩治难度大,特别是涉及满蒙亲贵等“身边人”,他也会装聋作哑、不予追究。

嘉庆帝的吏治整肃,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宽容放纵的总基调,以至于执法不严、违法难究,各种歪风邪气进一步蔓延,让原本的小毛病养成了大问题,原本的大问题演变为危如累卵的重症。

就这样,在诸多问题中原本很不起眼的鸦片贸易,一步步从疥癣之疾成长为心腹大患。

早在嘉庆元年(1796年),清政府就下令禁止鸦片进口,但鸦片走私屡禁不止、愈禁愈为,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态势。

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清政府制定颁布官吏、兵弁及人民吸食鸦片治罪则例,却发现有大内侍卫和太监在紫禁城内非法吸食鸦片。

嘉庆二十年(1815年),清政府制定查禁鸦片烟章程,规定凡至澳门的西洋货船必须按船查验,严禁私自携带鸦片,想堵住鸦片走私的源头。然而,当外商将鸦片船停泊在公海时,数以千计的民船飞驰前来交易,更有大清水师暗中收费护航,当年大清对印度贸易逆差即达130万两白银。

据不完全统计,自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十三年(1817-1833年),英国靠鸦片贸易仅从广州一地就运走了5196余万两白银。

土地、民生、财政、军队等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,鸦片贸易等新矛盾又迅速激化。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,嘉庆皇帝很清楚,靠寻常手段已经无法挽救沉疴的帝国了,非得痛下决心厉行改革不可。

在大清帝国,改革有过成功的先例。嘉庆帝的祖父、雍正皇帝就曾大刀阔斧清查亏空、积欠,推出养廉银、耗羡归公和摊丁入亩制度,整肃了吏治,深刻变革了帝国经济秩序,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冷酷刻薄的声名。

在中国历史上,改革有更多失败的案例。爱读史书、号称“上下三千年,治迹目了然”的嘉庆皇帝,很清楚成功的改革寥寥无几,而像王莽改制、隋炀帝改革、王安石变法等失败的改革却车载斗量。

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嘉庆皇帝,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它要打破旧格局旧秩序,重新调配社会资源,难免会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,必然会遭到整个既得利益阶层的反噬,引发社会摩擦、动荡,甚至酿成政变、激发战乱。

为了缓和矛盾,政府高层推出一项改革措施之前,通常会反复磋商酝酿,有的还多次征求意见,甚至经过多轮改革试点,按理说已具备了相当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。然而,当改革真正全面铺开后,其效果往往出乎改革者的预期。

北宋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,本意是在青黄不接之际,以低利率将钱粮贷给百姓渡过难关,从而遏制高利贷盘剥,打击土地兼并。这项改革举措,曾在浙江鄞县等地进行试点,并大获成功。但是,当青苗法通行天下后,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结果。由于中央将青苗法落实情况作为地方官重要考核指标,官员们为了政绩而高招迭出:有的官员将贷款数额作为硬指标、硬任务层层分解下放,摊派强逼百姓借贷,让百姓们苦不堪言;有的官员打着为国库增收的幌子,肆意提高贷款利率、延长贷款年限,条件甚至比高利贷还苛刻;有的不良官吏借放贷还贷之机,敲诈勒索百姓,搜刮民脂民膏,害得不少老百姓家破人亡。

执行层面的偏差,使青苗法背离了改革者本意,沦为荼毒天下的恶法。

但在历史上,青苗法绝非个例,结局与立意相悖的改革比比皆是。其中最富于戏剧性的,莫过于明末裁撤驿站改革。

明末崇祯年间,由于小冰河时期天灾和明清战争影响,中央财政连年入不敷出。为改善财政状况,朝廷拿出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改革措施,裁撤驿站就是其中之一。

驿站,本是大陆交通线上的临时休息点,专供传递军情者和过往公职人员食宿休息。然而,明末驿站管理混乱、靡费深重,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。其弊端主要有:各级大搞迎来送往,官员出行车马随从动辄数十上百,食宿接待超规格、超标准,让财政不堪重负;许多官员“公器私用”,滥发驿站文书执照,使原本保障公务活动的驿站变成亲戚朋友私人旅游的接待点。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是靠着驿站的免费食宿,才能游遍大明,写出《徐霞客游记》。

朝廷决意裁撤驿站,本意是裁减多余的机构和冗员,将节省下来的百万两白银用于军费和维稳支出,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具有相当强的合理性。不仅如此,驿站改革还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:名臣海瑞曾提出了改革驿站的建议,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曾主导推进过驿站改革。

可谁也没有想到,这次驿站改革导致大批驿卒失业下岗,而朝廷也没有计划为这些“小人物”的再就业提供保障。结果,许多驿卒衣食无着,被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。明末左都御史唐世济就曾将驿卒与乱民、难氓、饥黎并列为“流寇”的四大源头。李自成,这个当时寂寂无闻的小人物,即是被裁撤的一个小驿卒。

财政困难--裁撤驿站--驿卒下岗--李自成起义--明朝灭亡。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,带有一定偶然性,确属小概率事件。不过,改革本身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,一旦某个关键因素没有考虑到,或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可能如蝴蝶效应般引发连锁反应。因此,历史上绝大部分改革,都发生在国势倾頽的关键节点,有的甚至是拿死马当活马医的拼死一搏。在嘉庆皇帝心中,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,堪称一把“大杀器”。

尽管大清帝国“纲纪弛废、臣僚冗劣、人心不附、兵力已衰”,但不到无路可走的时候,他都不愿意贸然启动改革,生恐一刀下去,病没治好,帝国先呜呼哀哉了。当然,他还有更为现实的担忧:整肃吏治都搞得虎头蛇尾、半途而废,强度更大、波及面更广、利益调整更尖锐的改革能够推行得了吗?当嘉庆皇帝犹犹豫豫、患得患失之际,地球的另一端正在发生沧桑巨变。

19世纪初,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颁布了《民法典》、《商法典》、《刑法典》,从法律上粉碎了西欧封建领主制度,巩固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社会秩序;绵延近二十年的拿破仑战争,使得西欧诸国普遍进行了军事改革,从封建雇佣军制向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转变;大英帝国开始推进“工业革命”,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车于嘉庆十九年(1814年)研制成功;就在同一时期,英国控制了大半个印度,积极谋划向缅甸、阿富汗进军……

站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上,天理教事件无疑是大清帝国内政改革的最佳契机。

当时,嘉庆皇帝年富力强,行政经验丰富,掌握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;西欧诸国刚刚开始改革、无暇对外扩张,没有外部势力有能力干涉中国内政,国际形势十分有利;“癸酉宫变”深深震撼了满朝文武,大家对自上而下的变革有一定心理预期;民间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也期盼改革,希冀生活由此得到改善。综合衡量,改革有着较好的思想基础和民意基础,其条件之卓越、时机之恰当,相较内忧外患交织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,不啻天壤之别。

然而,当形势允许从容部署展开改革时,统治者总以为还有更多时间可供考虑、筹谋、酝酿。等危机真正来临,他们才恍然大悟要立即推进变革,但最好的时机已错失了。就这样,这场西方势力入侵前的体制内变革,在嘉庆皇帝的犹豫徘徊中,最终不了了之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,嘉庆皇帝撒手人寰,他把衰败的帝国和改革的希望交给了继承人——在“癸酉宫变”中力挽狂澜的爱新觉罗·旻宁、未来的道光皇帝。

二十年后,鸦片战争打响,道光皇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南京条约》。又过了二十年,英法联军的军靴雄赳赳气昂昂踏入北京紫禁城,“汉、唐、宋、明未有之事”再度上演。

大清帝国迎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。康乾盛世后的嘉道中衰;大清国嘉庆元年,乾隆帝宣布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帝,而乾隆帝则以太上皇帝自居。虽然此时的嘉庆帝已经登基做了皇帝,但是,历史还没进入嘉庆时代。因为,大清国,真正说了算的,还是乾隆皇帝,而嘉庆,只不过是乾隆帝的傀儡罢了,甚至连嘉庆帝的宠臣和珅,嘉庆帝都畏惧三分:因为嘉庆帝生怕自己哪里做错,被和珅抓住把柄,然后告发到乾隆那里,这样,自己肯定会被废黜。而皇帝被废黜,意味着,死亡,也不远了。而就在嘉庆登基这年,白莲教(天理教)的教徒们,也给嘉庆帝送上了一份“贺礼”:嘉庆元年,白莲教起义爆发。而皇帝登基元年就爆发大规模民变,从这不难看出,尽管前一年还是名义上的康乾盛世,但是,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已经充分说明:最起码嘉庆元年,不是盛世了。后世的历史学者,将嘉庆帝——道光帝在位期间,称之为嘉道中衰。作为太子,和皇帝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,因为历史上,太子能顺利当皇帝的,比例其实很小。而皇帝和掌握实权的太上皇帝之间的关系,要更加微妙了:太上皇帝掌握实权,其实就已经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,而失去掌权法理的太上皇帝,对没有实权的皇帝,其猜忌程度,可想而知。而嘉庆帝就在这样的环境里,熬了四年,直到嘉庆四年,才把乾隆帝熬死。而这四年时间里,嘉庆帝一切都看乾隆帝的脸色:比如嘉庆的皇后去世,嘉庆不敢操办丧事儿,比如乾隆不笑,嘉庆不敢笑。嘉庆仿佛是乾隆的木偶一样,就这样,嘉庆煎熬了四年。而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煎熬四年,这不是一般人的意志力所能做到的,从这点来说,嘉庆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,如果平庸的话,估计等不到嘉庆四年,嘉庆帝就会成为废帝。

嘉庆帝不平庸,但是,嘉庆帝不适合做皇帝。因为一个人意志力强,能做到坚忍固然不容易,但这些距离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,还差的很远。当一个合格的皇帝,不光要意志力强,要坚忍,还要有一定的理政水平。嘉庆帝接手的大清国,处于励志腐朽,民变不断的状态,而嘉庆帝对这一切都做不到任何的改善。最终,大清开始不可遏制的衰落下去了。这算是一种历史趋势吧!



游戏试玩赚钱,添加客服微信:709425133  备注:游戏试玩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709425133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00113.com/6491.html